刘昌胜院士
华东理工大学
地点:唐楼B501
时间:2018-03-30 14:00
人体骨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重建一直是现代医学力求解决的难题,采用特殊功能生物材料及制品对其进行修复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临床所使用的骨修复材料存在生物活性低、修复速度慢等突出问题;而传统组织工程方法在体外细胞规模化培养、载细胞植入后的功能调控以及临床准入方面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本报告聚焦“原位引导骨组织再生”这一学术思路,通过仿生人体创伤自愈合过程构建原位组织再生材料,借助材料与体内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组织原位再生修复,不仅有望获得具有主动修复功能的新型骨修复材料,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因回避了干细胞体内移植等所面临的困难,有望实现快速临床转化。生物材料原位再生过程中,材料的生物转化是实现从无生命的化工原料到有生命的组织器官的关键。植入材料的化学组成、晶相结构、拓扑结构、表界面状况、力学特征、生物活性分子的装载和控释等特性影响材料在宿主微环境中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材料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信号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启动/加强机体的自修复进程,激活特定的细胞响应,进而诱导内源性干细胞的募集、分化和归巢,形成一个有利于细胞粘附、增殖、成骨分化和新生组织形成与血管化的微环境。构建多级微纳结构与生长因子复合活性骨修复材料。阐明材料组成和表/界面结构对生长因子的微观结构和成骨活性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实现对损伤骨组织的原位再生。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刘昌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国际合作学部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纳米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发展了多种活性骨修复材料以及生长因子制备和材料活化新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并获此类产品首张注册证,并实现临床广泛应用。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8项(美国授权专利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2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4本。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第一),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上海市青年杰出贡献奖等,以及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会士(Fellow)、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