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委员会
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对本中心各类人员考核与评价,评价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
张翔
委员:
陈仙辉、沈健、封东来、田明亮、王伯根、邢定钰、肖敏、张富春、袁辉球、左景林、祝世宁、刘荧、王孝群
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对本中心各类人员考核与评价,评价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
张翔
委员:
陈仙辉、沈健、封东来、田明亮、王伯根、邢定钰、肖敏、张富春、袁辉球、左景林、祝世宁、刘荧、王孝群
中心实行联合主任负责制。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中心联合主任通过其下属管理委员会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策、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和管理。联合主任及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的战略规划和研究方向、统筹安排各平台创新任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自主科研经费、编写年度报告及进展报告和接受评估等。管理委员会聘名单如下:
陈仙辉、田明亮、许祝安、贾金锋、沈健、刘荧、资剑、陈延峰、陆延青、李建新、施毅、祝世宁
中心理事会为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参加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对全体成员单位负责。理事会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重大政策制定、聘任学术委员会、聘任中心联合主任和平台主任,组织协调人、财、物等资源,为中心提供支撑条件和服务保障。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常务副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若干名,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成员如下:
理事长:
陈骏(南京大学 校长)
副理事长:
潘毅(南京大学 副校长)
金力(复旦大学 副校长)
吴朝晖(浙江大学 副校长)
梅宏(上海交通大学 副校长)
朱长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校长)
匡光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
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是中心科研和创新工作的咨询和审议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中心学科布局、学术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提出建议,并听取和审议中心年度工作报告。中心理事会聘请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人工微结构和量子调控领域国内外发展状况、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科学咨询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
龚新高
委员(国内):(按拼音排序)
都有为、甘子钊、葛墨林、龚旗煌、郭光灿、贺贤土、侯建国、雷啸霖、李树深、林海青、南策文、欧阳钟灿、潘建伟、沈健、沈学础、孙昌璞、孙鑫、陶瑞宝、王恩哥、王广厚、王牧、魏炳波、吴培亨、向涛、肖敏、谢心澄、徐至展、薛其坤、邢定钰、杨国桢、叶朝辉、于渌、张富春、张杰、张裕恒、郑有炓、朱邦芬、祝世宁、邹广田
委员(海外):
Tony Leggett(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潘恩分校)、张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志勋(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斯坦福大学)、R. B. Laughlin(斯坦福大学)、朱经武(休斯敦大学)、沈平(香港科技大学)、聂书明(佐治亚理工大学)
经过前期培育,由南京大学牵头,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参与单位,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主要参与单位,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联合创建了“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在构成上,以南京大学的国家实验室为核心,按研究平台需求,合理吸收各协同单位相关课题组,组建若干协同创新平台,形成长三角地域的人工微结构及交叉科学的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联合协同。
中心采用理事会、科学咨询委员会、联合主任及管理委员会、创新平台、课题组长(PI)到科研人员与学生的垂直整合的科学配置,形成“一个基础支撑,六个研究主体,一个应用出口”的模块化平台结构,以实现协同效率最优化。
中心的组织机构形式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