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dvanced microstructures
  • 首页
  • 新闻通知
    • 中心新闻
    • 科研进展
    • 微结构通讯
  • 学术交流
    • 中心论坛
    • 学术报告
    • 学术会议
    • 在线资源
  • 支撑平台
    • eScience中心
    • 高性能计算中心
    • 微加工中心
    • 纳米加工与表征技术中心
    • 唐楼门禁
    • 通告发布
    • 会议室预约
  • 创新平台
    • 人工微结构制备与表征
    • 人工带隙与超构材料
    • 微纳光子学
    • 关联电子材料中的量子相变和调控
    • 新型超导材料和非常规机制
    • 介观物理与器件
    • 磁性纳米结构与自旋电子学
    • 微结构功能器件及系统设备
  • 中心简介
    • 中心简介
    • 参加单位
    • 组织机构
    • 联合主任
    • 中心理事会
    • 科学咨询委员会
    • 管理委员会
    • 评价委员会
  • 方案1 万钢
  • 方案1 李晓红
  • 方案1 李强
Previous Next Play Pause

中心新闻

  • ASC25服务器租赁分散采购公告(第二次)
  • ASC25服务器租赁分散采购公告
  • 陆延青教授荣获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
  • 缪峰教授荣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
  • 祝世宁院士荣获"陈嘉庚科学奖"

科技简讯

  • 南京大学张晔课题组设计制备了一类新型凝胶材料:金属凝胶
  • 闫世成教授/邹志刚院士团队发现热调变自旋态的电-热耦合催化水分解新机制
  • 物理学院孙建教授团队预言钾铵化合物中的准二维自旋佩尔斯相变
  • 南京大学周豪慎何平团队Nature发文:低品质卤水中提取锂资源
  • 南京大学在四维拓扑声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南京大学闻海虎、孙建合作团队在高压下锰基化合物MnB4中发现超导电性

学术交流

  • 钙钛矿半导体激发态动力学的调控
  • 拓扑磁结构的调控及其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Lithium niobate integrated photonics
  • 当代物理学前沿与挑战
  • 2021年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优秀毕业生奖 获奖公告

评价委员会

说明
2013年2月23日
最后更新: 2014年5月19日
点击数:39300

  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对本中心各类人员考核与评价,评价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

张翔

委员:

陈仙辉、沈健、封东来、田明亮、王伯根、邢定钰、肖敏、张富春、袁辉球、左景林、祝世宁、刘荧、王孝群

管理委员会

说明
2013年2月23日
最后更新: 2014年5月19日
点击数:39095

  中心实行联合主任负责制。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中心联合主任通过其下属管理委员会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策、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和管理。联合主任及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的战略规划和研究方向、统筹安排各平台创新任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自主科研经费、编写年度报告及进展报告和接受评估等。管理委员会聘名单如下:

陈仙辉、田明亮、许祝安、贾金锋、沈健、刘荧、资剑、陈延峰、陆延青、李建新、施毅、祝世宁

中心理事会

说明
2013年2月23日
最后更新: 2014年5月19日
点击数:39389

  中心理事会为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参加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对全体成员单位负责。理事会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重大政策制定、聘任学术委员会、聘任中心联合主任和平台主任,组织协调人、财、物等资源,为中心提供支撑条件和服务保障。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常务副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若干名,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成员如下:

理事长:

陈骏(南京大学  校长)

副理事长:

潘毅(南京大学  副校长)
金力(复旦大学  副校长)
吴朝晖(浙江大学  副校长)
梅宏(上海交通大学  副校长)
朱长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校长)
匡光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

科学咨询委员会

说明
2013年2月23日
最后更新: 2022年9月05日
点击数:38705

  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是中心科研和创新工作的咨询和审议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中心学科布局、学术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提出建议,并听取和审议中心年度工作报告。中心理事会聘请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人工微结构和量子调控领域国内外发展状况、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科学咨询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

龚新高

委员(国内):(按拼音排序)

都有为、甘子钊、葛墨林、龚旗煌、郭光灿、贺贤土、侯建国、雷啸霖、李树深、林海青、南策文、欧阳钟灿、潘建伟、沈健、沈学础、孙昌璞、孙鑫、陶瑞宝、王恩哥、王广厚、王牧、魏炳波、吴培亨、向涛、肖敏、谢心澄、徐至展、薛其坤、邢定钰、杨国桢、叶朝辉、于渌、张富春、张杰、张裕恒、郑有炓、朱邦芬、祝世宁、邹广田

委员(海外):

Tony Leggett(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潘恩分校)、张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志勋(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斯坦福大学)、R. B. Laughlin(斯坦福大学)、朱经武(休斯敦大学)、沈平(香港科技大学)、聂书明(佐治亚理工大学)

组织机构

说明
2012年10月09日
最后更新: 2020年9月08日
点击数:44970

  经过前期培育,由南京大学牵头,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参与单位,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主要参与单位,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联合创建了“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在构成上,以南京大学的国家实验室为核心,按研究平台需求,合理吸收各协同单位相关课题组,组建若干协同创新平台,形成长三角地域的人工微结构及交叉科学的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联合协同。

  中心采用理事会、科学咨询委员会、联合主任及管理委员会、创新平台、课题组长(PI)到科研人员与学生的垂直整合的科学配置,形成“一个基础支撑,六个研究主体,一个应用出口”的模块化平台结构,以实现协同效率最优化。

  中心的组织机构形式如下图所示:

组织机构

 

更多文章...

  1. 联合主任
  2. 参加单位
  3. 中心简介
第 1 页 共 2 页
  • 开始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最后

版权所有 ©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苏ICP备10085945-1号 南信备64号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dvanced microstructures
Bootstrap is a front-end framework of Twitter, Inc. Code licensed under Apache License v2.0. Font Awesome font licensed under SIL OFL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