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dvanced microstructures
  • 首页
  • 新闻通知
    • 中心新闻
    • 科研进展
    • 微结构通讯
  • 学术交流
    • 中心论坛
    • 学术报告
    • 学术会议
    • 在线资源
  • 支撑平台
    • eScience中心
    • 高性能计算中心
    • 微加工中心
    • 纳米加工与表征技术中心
    • 唐楼门禁
    • 通告发布
    • 会议室预约
  • 创新平台
    • 人工微结构制备与表征
    • 人工带隙与超构材料
    • 微纳光子学
    • 关联电子材料中的量子相变和调控
    • 新型超导材料和非常规机制
    • 介观物理与器件
    • 磁性纳米结构与自旋电子学
    • 微结构功能器件及系统设备
  • 中心简介
    • 中心简介
    • 参加单位
    • 组织机构
    • 联合主任
    • 中心理事会
    • 科学咨询委员会
    • 管理委员会
    • 评价委员会
  • 方案1 万钢
  • 方案1 李晓红
  • 方案1 李强
Previous Next Play Pause

中心新闻

  • ASC25服务器租赁分散采购公告(第二次)
  • ASC25服务器租赁分散采购公告
  • 陆延青教授荣获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
  • 缪峰教授荣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
  • 祝世宁院士荣获"陈嘉庚科学奖"

科技简讯

  • 南京大学张晔课题组设计制备了一类新型凝胶材料:金属凝胶
  • 闫世成教授/邹志刚院士团队发现热调变自旋态的电-热耦合催化水分解新机制
  • 物理学院孙建教授团队预言钾铵化合物中的准二维自旋佩尔斯相变
  • 南京大学周豪慎何平团队Nature发文:低品质卤水中提取锂资源
  • 南京大学在四维拓扑声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南京大学闻海虎、孙建合作团队在高压下锰基化合物MnB4中发现超导电性

学术交流

  • 钙钛矿半导体激发态动力学的调控
  • 拓扑磁结构的调控及其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Lithium niobate integrated photonics
  • 当代物理学前沿与挑战
  • 2021年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优秀毕业生奖 获奖公告

联合主任

说明
2012年10月09日
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点击数:52005

  中心实行联合主任负责制。联合主任名单如下:

邢定钰

  邢定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B”的副主编,以及“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等学术期刋编委。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在自旋和量子输运理论、磁性纳米结构和低维物理、超导和关联电子理论等方面做出系列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已发表SCI学术论文三百多篇,包括在美国的“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刋上130多篇。作为第一获奖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 

 

龚新高  龚新高,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09年起任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计算材料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表面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任国际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科学、亚洲电子结构计算、亚洲计算材料等系列国际会议的组委会成员。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的理论方法的发展及其应用;长期从事纳米颗粒、表面和界面的计算研究;从理论计算出发按目标要求设计半导体多元合金。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0余篇,被引用达三千多次。曾经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央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荣誉,关于纳米颗粒的相关方面工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

 

张富春  张富春 现为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讲座教授。张富春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的研究,在高温超导与重费米子等领域具有卓越的贡献,导出的高温超导铜氧化合物的数学模型已成为国际上研究高温超导时广泛采用的微观哈米顿量;在分数量子霍耳方面的研究中所预言的2/5填充时的量子相变目前也已被实验所验证;同时他还是研究Kondo和重费米子问题之大N展开方法的创始人之一,该方法已成为研究强关联的标准方法之一;1996年,稀土氢化物的光学开关特性被发现后,他率先建立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并也被后来的进一步实验所证实。由于他出色的学术成就,张富春教授1999年被评为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2002被美国Cincinnati 大学授予校级杰出教授。他还被中国科学院评为海外知名学者。

 

张翔  张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Ernest S. Kuh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美国物理协会、美国光学协会、美国前沿科学协会和国际光学工程协会会士。已在包括Science、 Nature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文章180余篇。研究课题光学超材料被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 他主持研制的隐形材料技术,将人类制做隐身衣实现真正隐身的梦想变为可能,被美国《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事业奖、国际制造工艺协会 Dell K. Allen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美国海军研究部青年研究者奖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ohsenow Lecturer。

 

 

参加单位

说明
2012年10月09日
最后更新: 2020年9月08日
点击数:43349

牵头单位:

南京大学

核心协同单位: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参与单位: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心简介

说明
2012年10月09日
最后更新: 2024年9月30日
点击数:61294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现代物质科学的研究正在从观测时代进入调控时代,可按需设计、合成新的材料,形成新的物态。这是人类认识、利用物质世界的新的飞跃,其突破必将为能源、信息、材料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作为当代信息基础的集成电路,已逼近物理极限。发展下一代信息载体,实现其全固态集成,是人类科技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2006年国家发布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启动了“量子调控”等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将量子调控研究提升到国家层面。

  在国家的不断支持下,通过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其他一些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国际前列。在后摩尔时代人类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然而,在人工微结构科学的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引领作用尚需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可能发生重大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我们迫切需要由紧跟走向引领,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够承载起国家目标的世界级科学研究基地。

  2010年9月,教育部985工程三期开始实施,南大、复旦、浙大、中科大、上交大等校均开始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步伐。2010年9月27日,在南京大学985三期动员大会上,陈骏校长明确指出,“建立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985工程下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并将建设项目分成发展型和改革型两种类别,突出改革、促进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科教体制,实现交叉融合创新的决策。随后,闵乃本院士等提出以量子调控为核心,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组织联合研究的设想,得到了校领导的积极响应。2011年初,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邢定钰院士与中科大侯建国院士、郭光灿院士等确定了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的具体想法,开始了多次磋商。4月18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特别是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校庆上关于“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的讲话,极大地激发了南大-科大开展协同研究的热情。2011年5月12号,邢定钰院士带领南京大学科研骨干8人,赴合肥与郭光灿院士等中科大团队开始第一次正式联合创新中心筹建研讨。随后于当日晚在南京召开由闵乃本院士主持的南大筹建组会议,明确了建设思想,特别提出以管理创新作为中心筹建的核心内容。2011年7月南京大学起草了“量子信息和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申请初稿。两校分别于7月、9月、11月、12月对此作了反复研讨、修改。2012年1月11日,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王延觉司长等视察南京大学,陆延青教授代表申报秘书组汇报了该中心具体的建设思路。根据部领导的具体指示,南京大学进一步明确了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改革方向。随后,随着5月4日教育部2011计划实施方案的颁布,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名称正式确定,工作逐渐深入。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思想指导下,围绕中心核心研究内容,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后加入。中心于2014年10月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认定。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该中心将针对后摩尔时代人类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新型微结构材料中的量子调控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推动信息载体和信息处理手段从经典到量子系统的演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奠定材料和器件物理基础,使中国成为相关核心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中心汇聚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包括:中科院院士19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0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中心还拥有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由闵乃本担任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主任,邢定钰、张翔、张富春、龚新高担任联合主任。

  中心的建设目标包括:针对国家需求和囯际科技前沿的目标,以新型微结构材料中的量子调控科学与技术为核心,通过若干一流研究集体的高效协同,基于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学科的交叉,开展相关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学科发展,成为微结构科学与量子调控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科研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基于对微结构中电子、光子和准粒子运动的规律探索与性质调控,推动信息载体和调控手段从经典到量子的演变,为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奠定材料和器件物理基础,使中国成为相关核心技术的重要发源地。

第 2 页 共 2 页
  • 开始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最后

版权所有 ©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苏ICP备10085945-1号 南信备64号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dvanced microstructures
Bootstrap is a front-end framework of Twitter, Inc. Code licensed under Apache License v2.0. Font Awesome font licensed under SIL OFL 1.1.